退休之后还在执着于这些事的人多半活得很失败
“退休”两个字,像一张被盖了章的车票,很多人以为终点已到,其实检票口外面还有三条岔路:再赚一份钱、再上一次当、再病一场。
2023年,60岁以上还在打卡上班的老人占到23%,比疫情前多了整整一个“足球场”。
他们不再去门卫室吹电扇,而是开网约车、拍短视频、做社区团购——每周只干20小时,国家还给企业减税,像给银发族量身定制的“轻体力兼职”。
听起来像薅羊毛,但羊毛藏在针尖上:北京协和医院刚发完五年追踪,退休后仍做全职体力的老人,住院风险飙高1.8倍,关节磨损不可逆,等于用晚年寿命换几张红票子。
一句话,再就业可以,先对照《老年人就业保护指南》量血压、测关节、算心率,别让“赚药钱”变成“买药钱”。
去年针对退休人的“养老理财”诈骗案涨了三成七,新剧本叫“国家养老项目”,年化收益写着8%,还盖着“红头文件”电子章。
银保监会直接挑明:银行正规渠道以外的收益,一旦过6%,就把“贪”字写在脸上。
防骗操作只有两步:第一,凡是“只针对老人”的高收益项目,默认是雷;第二,转账前按个暂停键,给子女或银行客户经理打双确认电话,耗时两分钟,能保一辈子积蓄。
中国老龄协会刚测完一组数据:天天刷朋友圈比退休金的老人,抑郁率高出42%。
解法不是关手机,而是“社交断舍离”——一线城市试点“退休适应课程”,第一课就是退掉3个以上攀比群。
医生把它叫“银发断舍离”,通俗讲就是:把“别人家孩子”拉黑,把“别人家旅游”屏蔽,把“别人家金镯子”从脑海扔出去,空出来的位置种花、遛狗、学吉他,抑郁自然没处扎根。
还有一条暗线藏在《中国家庭发展报告》里:27%的退休父母仍在给35岁以上的孩子打钱,银行甚至推出“啃老贷”,用爸妈的房本给娃做首付。
”做法也简单:把“支持子女”写进年度预算,超过额度就写借条,按银行同期利率算。
把这四件事在第一天就写进“晚年备忘录”,往后二十年,你花的不是养老金,而是“赚”来的健康、安全和好心情。

